回首頁 買書 加入會員
  心靈工坊 > 書本
所有圖書 買書 大宗訂購  
搜尋
 
 
  書序:
  〔推薦序〕甜美的短歌,也可以作為革命主題曲
  〔源起〕在花東,展開一場大學小革命
   
  書摘:
  第四堂 歡迎光臨五味屋
  第七堂 走進風災現場,與孩子真誠相遇
   
  延伸閱讀:
  《越旅行越裡面: 結構一條人尋找自己的創意途徑》

《青松e種田筆記:榖東俱樂部》

《黑瓦與老樹》

《城市•故事•社大識》

 

《教育小革命:大學生的十堂社會參與課》
Making Education Different:10 "Off-Track" Lecturing Models at 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作者: 東華大學教學卓越中心社會參與教師社群
書系:Living 020
定價:250元
頁數:216 頁
出版日期:2012 年 03 月 07 日
ISBN:9789866112270

-----------------------------------------------------------------------------------------------
〔源起〕在花東,展開一場大學小革命
書序作者:顧瑜君

身為教育者,我們必須行動,而且在行動中我們必須忠於自己的呼喚。
──范梅南(Max Van Manen)


  東華大學是東部地區第一所國立大學,從成立之初,就被國家賦予促進東部發展的使命。花東地區長期面臨城鄉差距、農村與部落青年外移、弱勢資源缺乏等多重問題,也讓東華大學必須不斷反身自問:身為一所偏鄉的大學,我們要承諾給到此地念書的大學生什麼樣的教育?而作為東華大學的教師,在我們投身的教育志業中,理想又是什麼?

  我們心中的參考標的,是十九世紀中葉歐洲大學設立的「湯恩比館」(Toynbee Hall)。當時的牛津與劍橋大學鼓吹大學生利用假日在學校附近的貧民區住紮,就近研究如何改善當地生活條件,幫助貧民脫困。湯恩比館推動的是大學睦鄰(settlement house)的概念,睦鄰運動的發起者巴涅特(Barnett)希望:「讓大學生成為窮人的鄰居,分享他們的生活,思考窮人的問題,學習耐心、友誼、自我犧牲及運用自身的教育提供協助。如此一來,可以疏解階級對立的不幸與漠視。」

  我們期待在台灣偏鄉的角落,找到實現「睦鄰精神」的可能性,且並不侷限於窮人,而是將社區當作學習的對象,把大學當成社會責任的實踐場所,以大學為基地,以鄰里地緣為基礎,讓師生們參與鄰近社區的改造工作、當地的各種運作並促進居民的生活改善。這些,應該是位處邊陲的花蓮在地大學理當抱持的願景。

  當國家資源和政策關注的焦點,不斷集中於強調「競爭力」和各種「指標」時,台灣學術界不乏對高等教育發展感到憂心的學者,如中興大學文學院院長王明珂便尖銳指出台灣高等教育困境:「以彈性薪資為鞭,使大學教授們成為論文生產機器,而忽略了對教育及社會文化的關懷,逐漸地,數字取代價值,現實掩蓋理想。」

  東吳大學前任校長劉源俊則高分貝指責:「大學的困境之一是『獎奴逐士』──學界充斥著計畫奴、論文奴、洋學奴。以公眾事(遑言天下事)為己任、弘毅而任重道遠的『士」不可多得,導致『有識者默,有能者藏』。」黃俊傑教授則認為:「大學正在自我異化,淪為知識的百貨公司、意識形態的生產工廠,或職業訓練中心。」

  這類批判隨處可見,慷慨激昂之餘,身為高等教育卅學術界的一份子,我們究竟能做什麼呢?我們相信,有許多方法與模式可以轉變高等教育的現況,但對於大學教育真正重要的關鍵價值和定位,到底是什麼?東華社會參與教師社群的老師們所想的很單純:做我們喜歡做、做得既開心又踏實的事情,將大學的學術績效轉化為地域性的實際成果,將SCI的社會性價值(Social Contribution Index)(註)慢慢落實、推展在學術殿堂之中。

  自民國九十四年,教育部開始推動「教學卓越計畫」起,東華大學便有一群老師們聚在一起思考著,該如何定義「卓越」?我們是否能由功能取向的「追求卓越」,轉而走出一條美學的道路?卓越開辦之初,很多老師以服務學習或社區參訪為題,申請教學卓越的課程創新方案經費,但審查者擔心這類補助只是讓學生出去玩耍參觀、吃吃喝喝,無法產生實質學習成效,因此對於參訪交通等費用不鼓勵補助。

  但根據我們的經驗,願意將戶外教學納入課程的老師們,往往得付出許多額外的時間精力來規劃和執行,想辦法讓「走出教室」的學習幫助學生們獲得在教室內無法取得的真實學習經驗,同時培養社會正義價值。這樣的目標與理念,促使教學卓越計畫以「社會參與」為核心概念,組織一群有熱誠且「不安於室」的老師們共同實踐,共同探究如何帶著學生走出教室,但不流於吃喝參訪,而老師們也從實際的行動中釐清參與社會與社區的價值與真意。

  於是,九十六年十月,我們在教學卓越計畫下進行一個小型方案「社會參與式主題課程改進教師社群」(簡稱「社會參與」)。我們關注的重點是:大學教育的理想以及課程,究竟想引導學生們創造出什麼樣的意義?現在的大學生,能否在高等學府釐清生命的核心價值,並保持對社會的關懷與使命感?

  我們選擇從「處於花蓮」的立足點出發,透過跨學院、跨科系教師社群的協力和實踐,串連共同的價值並追求創意與創新;我們不只希望產生在地知識(local knowledge),更希望各式各樣的在地知識可以彼此串連,「由一種在地知識照亮另一種在地知識」。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密西根大學、日本金澤大學等優秀大學的學校與課程發展都讓我們看見,其卓越性是從關懷與認識大學所在地開始,當在地知識相互照亮,便有可能進一步影響、改變周遭的世界。

  社會參與計畫執行至今已有五年,期間一共有25位教師參與,橫跨四個學院,正式及非正式的課程累計有38門課,參與的學生更超過1520人;這些課程可大略分為弱勢照顧(如五味屋、南華認輔計畫)、協助社區建立特色(如浪遊計畫、認識博物館)、原住民部落協助(奇美部落、迦納納部落、風災心理復健)、挑戰學生自我成長(環境解說課程)和海外志工(柬到一個希望:柬埔寨服務計畫)等,不僅種類多元,而且課程設計十分豐富精彩,選修人數甚至常衝破上限,老師們只好擺起臉孔勸退僅因為好奇或覺得「可以出去玩」而選課的學生!

  從這個過程我們深深感受到,現今的大學生並不草莓,只要我們願意賦予他們責任、鼓勵他們參與,往往可以在這個青春洋溢的階段,激發出屬於他們的理想性與熱情。大學教育要為國家社會培育的,不應只是在穩定社會分工秩序中自求溫飽的專才,更是能在面對秩序崩解時,有能力挺身而出、尋找出路,願意投入建立社會新秩序的知識份子情懷。

  這本《教育小革命:大學生的十堂社會參與課》收錄了一群東華大學教師的思考與實踐足跡,謹將這十個小小的故事,獻給所有關心教育、關懷社區的讀者們,願書中故事化為激發創意的種子,灑向教育的花田,期待在台灣的各個角落,都能開出更多美麗的小革命花朵。

註:借用清華大學王俊秀教授於100年5月接受東華社會參與教師社群邀請,所進行之演講講題「What is SCI (Social Contribution Index)?」。



相關活動訊息: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地址─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service@psygarde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