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2024/03/07-2025/01/16 沈志中【拉岡學派精神分析】系列講座*zoom授課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電子書有聲書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榮格心理學指南:理論、實踐與當代應用》

《黑皮膚,白面具》修訂版

《黑色吶喊:法農肖像》

《大地上的受苦者》

《關係的責任:永續對話的資源》

《文化幽靈:歷史已經看不見的傷,為什麼還是我們生活中的幽靈?》

Phantom Narratives: The Unseen Contributions of Culture to Psyche
 
作者:賽繆爾.金布爾斯 Samuel Kimbles
譯者:王浩威、楊菁薷
書系:PsychoAlchemy 036
定價:480 元
頁數:224 頁
出版日期:2022 年 10 月 19 日
ISBN:9789863572534
 
特別推薦:專業推薦——林耀盛、彭榮邦、劉紀蕙
 
第二章 ▎ 看不見卻在場的幻影敘事——背景介紹

韓德森對幻影敘事的貢獻

約瑟夫・韓德森(Joseph Henderson, 1990)提出了文化無意識(cultural unconscious)的概念,他認為文化無意識是

位於集體無意識和文化顯性模式之間的一塊歷史記憶區域。文化無意識可涵蓋意識和無意識的形式,但它同時有著某種來自集體無意識的原型身分,而這種身分有助於神話和儀式的形成,也會促進個體的發展歷程。(頁102)

對我來說,韓德森定義中的議題,與「它同時有著某種來自集體無意識的原型身分,而這種身分有助於神話和儀式的形成,也會促進個體的發展歷程」有關。

我採用幻影一詞,就是為了回應「它同時有著某種來自集體無意識的原型身分」,以及它如何在個體和群體上再現。幻影(phantom)之所以類似於幻想(phantasy),是由於它帶給群體的情感經驗有著特定的品質和身分的意象。幻想和情感經驗於是在幻影中集結在一起,反映了群體或社群的成員在表達與彼此或團體之間的關係時,彼此之間充滿情感的連結(比昂所謂的效價〔1961/1983〕)。文化無意識帶來了一種富有想像力的方式,掌握了主觀的和社會的在場、遺忘和失落,種種一切在個人和文化無意識的層次上,繼續扮演著我們生活中的塑形力量而運作著。

在以下這段和本章後半部,我將描述何謂幻影敘事,以及它們與文化情結之間的關係又是如何。

以幻影作為面對歷史的心理態度

文化情結透過歷史歷程的組成模式,為群體成員提供了連續性和相當連貫的敘述。然而,在我看來,由個體和群體無意識所留存的這段歷史,雖然相對來說是獨立於群體意識的意圖和目標之外,但似乎也有終極目的論的面向;也就是說,歷史的製造是具有自主性的。這自主性意味著這是獨立於空間 / 時間協調之外的,反映了歷史模式這種非連續的、超越心靈的歷程,而這些模式是與個體和群體的情結有關的。

榮格歷史觀點所包括的:「不僅是童年和直系親屬,也涵蓋了更大的文化母體、代間模式,以及嵌入集體無意識中的古老歷史。」(Stein,1987,頁61)他「將原型納入歷史連結點中,讓人們意識到歷史對個人的影響是普世存在的,而且是根植於文化和無意識中,貫穿了情感和心理功能運作的所有部分,因此,這也是身分認同的基礎。」(Stein,1987,頁61)

我對群體歷史最初的研究方法,肇始自有關代間創傷的思考,我認為這些創傷是圍繞著文化情結組成的。從代間的角度來思考,有個問題出現了:所有這一切究竟是如何發生的?這樣的傳遞是透過什麼機制而產生的呢?既然我們所談的通常是從過去到現在這種跨越時間維度的移動,那麼在沒有直接溝通的情況下,又該如何探討我們可能受到其他時間和空間各種歷程和動力等等影響的方式呢?此外,該如何看待其中的主體間性(intersubjectivity)呢?然而,唯有透過主體間性這種方法,我們才可以經由相互關聯的方式,刺激並產生彼此之間的聯想和情結,將我們自己帶入不同的情緒空間而喚醒記憶。所有的這些問題,似乎都與世代的連續性有關,當然,也與人群的、團體的、和 / 或宗教的倖存有關。

我的幻影背景

我對幻影的興趣來自幾個不同源頭的影響。在這裡我只提及四個部分。多年以來,我一直採用情結的概念,在心理層面企圖理解各種歷史、政治,以及文化的情境,因為這一切都會出現在治療和分析中。我就是從這樣的工作裡終於建立了文化情結的概念。文化情結與個體情結不同,它是以群體為基礎的。然而,就如同個體情結一樣,文化情結是在每個個體和群體內部自主地組成了團體生活的態度、情緒及行為,它們的原型目的,似乎是在情感所共有的這一假設的歷史連續性裡,為個體和群體提供歸屬感和認同感。

第一個影響,來自於我對團體生活無意識維度的研究。多年來,我自己參與過許多的諮詢團體,也訓練別人如何解讀團體動力中的無意識。在這些經驗中,很容易看到比昂所描述的以下這兩者之間的互動:當團體成員對團體任務的進行更具有意識時,以及,無意識歷程的進展隨著成員的焦慮而產生幻想時(而這些幻想是用來為自己創造可控制的焦慮)。從本質上來說,一個人將會明白群體的生活確實是浩瀚無垠的。

對我思考產生的第二個影響是,早期在一家兒童輔導中心(child guidance clinic)擔任兒童與家庭治療師時,我採用家庭系統的方式來處理我的兒童個案呈現出的議題。我經常與家庭一起工作,也有多次與大家庭的成員,包括之前的世代,像是祖父母等一起工作的經驗。在那裡,我看見對家庭的迷思和信念是如何導致情緒糾纏難分,讓家庭成員與前幾世代的需求和失落繼續綁在一起。在任何家庭會談中,採納至少三個世代的觀點已經成為我自然的反應。兒童個案和其家庭,加上兒童父母雙方的家庭歷史,都是用來理解兒童當前問題的情境脈絡。

在家庭中,不僅家庭成員的象徵和意象傾向於將代間的歷程編成了不變的法典,家庭無意識的苦難往往也是彼此共享或相互承受的,而角色和規則的共演(enactment)則是用來保護家庭的恆定和安全——這點經常是藉由某個成員的排除或被認定為代罪羔羊來完成:我們總是能找到英雄和壞蛋、公主和骯髒老頭等等。我開始思考,這種家庭無意識的功能運作是否也是一種文化無意識的表達。在家庭的層次上,文化無意識體現成家庭匯聚交互作用的能量,並透過共享的意象、經驗及角色來加以表達。就如同文化無意識一般,家庭無意識在團體的層次上,也揭顯了共享的情緒場域,並透過集體的假設來表達。在這裡,家庭的情感生活與文化歷程中的文化無意識交織在一起。

第三個有助於我理解幻影概念的,是透過榮格思想的架構來發展出看待代間歷程的方式。榮格心理學作為超個人心理學的其中一種,糾正了傳統精神分析化約主義的態度;這種態度將人類所有的苦難和神祕,都化約為出生以後的發展歷程。

我們的意識中存在著一個自我,然而還有另一個是由無意識中的祖先元素所組成的,在這力量的影響下,一位多年以來向來忠於自己的人,突然之間陷入某位祖先的影響……。也許是某些來自祖先的特質,以擁有自己生命之情結的形式深埋在心智裡,且從未經由同化就進入個體的生命當中,然而,卻因為某種未知的因素,這些情結?動了,開始從無意識層層堆疊的隱匿深處中走了出來,並且支配著整個心智……。情結將被喚醒,因為個體透過祖先的這個態度將獲得最好的適應方式。(Jung,1989,頁36、37、82)

儘管榮格明確地指出,我們個體的心靈是湧現自更深層次的無意識,而且是源自人類集體的、共有的及社會的經驗(基本上這意味著個體的身分認同是根植於我們的家庭、國家及民族的象徵、儀式、語言,以及共享的歷史記憶),然而我們仍傾向於從對立的角度來思考——內在 / 外在、心靈 / 社會——並且從個體的心理動力來理解外在世界。

隨後,我發現了亞伯拉罕和托洛克(1994)的著作,這兩位法國分析師描述了一種他們稱為「幻影」(phantom)的拓樸結構:

這是一種從長期隱藏和緊抱著的許多祕密中發展出來的結構,這些秘密無聲無息地傳遞並滲入孩子的無意識中。因此,幻影是一種型態,完全在各種嚴格的階段性或人類行為發展觀之外的。那些被幻影所籠罩的孩子成為一座活生生的墳墓,在這個墳墓中,上演著一齣他人體驗為創傷、無法言說的戲劇,雖然該齣戲劇早已入土為安,但情節依舊上演著,並繼續使出破壞性的影響。這現象可以描述為一種保存潛抑(preservative repression)。隨著祕密的代代相傳,孩子也繼承了不言而說的習性,而該習性是讓祕密的完整性堅不可摧的關鍵。因此,在精神分析裡,這些幻影的載體,從形而上學的角度來說,是「分析裡的孩子」。換個角度來說,對幻影的分析永遠是對兒童的分析。然而,在這同時,對幻影的精神分析也始終是對成人的分析,這裡指的不是對躺在躺椅上的成人分析,而是隱藏祕密的成人。(頁140)

但是,亞伯拉罕和托洛克著作的重點在於家族情境內的幻影,我運用了他們的概念,並將這點加以拓展,應用到文化的和集體的諸多力量中,舉例來說,其中的力量就顯現在童妮・摩里森的小說《寵兒》(Beloved)裡面。作為幻影,寵兒(女黑奴殺害的親身骨肉)在這個具有主體間性的家族中,擔任的功能就像是幻影,再現了奴隸制度的動力及其歷史遺產,也再現了於奴隸制度存在的周邊所產生的文化情結。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