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艾瑞克森的自然、喚醒、順勢而為—沉思的心靈講座2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電子書有聲書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孩子說不,才會去做:法國父母最信任的育兒專家協助你聽懂孩子的語言》

《與孩子的情緒對焦: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

《讓手足成為一生的朋友: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

《寶寶正在跟你說話:新手父母必備的嬰兒表情圖鑑》

《給媽媽的貼心書》

《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父母與嬰幼兒的心理治療實錄》

《孩子有話,不跟你說:法國父母最信任的育兒專家多爾多陪你面對棘手的教養難題》

Lorsque lenfant parait tome 2
 
作者:馮絲瓦茲.多爾多(Françoise Dolto)
譯者:單俐君
書系:LoveParenting 005
定價:430 元
頁數:320 頁
出版日期:2022 年 12 月 20 日
ISBN:9789863572725
 
 
4.物品是讓人使用的 ――有序或無序?

首先我這裡有兩封信,其中一封想請您談談關於「有序」的問題,另一封則是關於「無序」的問題。根據來信的問題,我想我們可以試著對這個主題做個總結,因為的確有許多家長喜歡把家裡收拾得很整齊,尤其是整天都待在家裡的母親們都不太能夠忍受家裡太亂。先來看看這封醫生的來信吧。他沒有說明家裡的孩子是什麼樣的情況, 他只是簡單地向您請教:「您能不能給我們一些建議,如何讓孩子養成整齊有序,又不至於讓孩子變得潔癖呢?也就是說,如何能夠尊重孩子又不磨滅孩子自在的天性,並且教會孩子整理自己的東西呢?」


即使是一個靈巧活潑又與外界互動良好的孩子,也不可能要他在四歲之前整理東西的。不過在這之前,應該讓孩子看到自已的父母是怎麼整理東西的。家長可以對孩子說:「我找不到我的東西了,你一定移動過。」在與孩子一起尋找之後:「你看!你把它們隨便放到別的地方了。」家長要讓孩子注意到,因為他的好動――在完全無意識的情況下――把某樣東西拿走了,然後當他對這樣東西不感興趣的時候,又隨意把這個東西留在了某個地方,之後又去拿另一個東西。孩子就是這樣。我們不可能讓孩子在四歲之前學會收拾東西,不過我們可以提前對孩子講一下這是怎麼一回事。


那麼孩子四歲之後該怎麼做呢?


想要教會孩子收拾東西,不要一整天都要求孩子這麼做(當孩子正在活動的時候,這根本是不可能的),而是要在半天時間快結束的時候要求孩子。比如說午飯的時候,大家收拾準備要一起用餐的飯廳時,大人可以對孩子說:「你來幫我一下吧!把這些東西都放到你房間裡去,這些放到我的臥室,這些放到櫥櫃裡等等……」不過到了晚上,孩子的房間還是很亂的時候,是不可能在孩子上床睡覺前完全都收拾好的。只有在孩子把自己安頓在床上準備睡覺的時候,他才會明白也要把東西整理歸位。這樣對孩子來說才不是「違反天性」,才不會令孩子不舒服。

整理並不意味著有秩序強迫症,而是意味著我們把東西收拾到一個專屬孩子的地方(比如是房間裡的某個地方,玩具籃或是壁櫥等等)。不要硬性規定某樣東西要放在某個特定的地方,因為當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們需要有個人專屬的雜物堆。

四歲的孩子,非常能明瞭自己需要整理東西。孩子五歲之前,母親不要對他說:「如果在你房間以外的地方還有你的東西的話,那我就只好沒收了。你總是把東西放到不該放的地方:像是我們的臥室、飯廳或廚房。」孩子的房間是不可能井然有序的;除了在每週一次大掃除的時候。

只有在孩子快到八歲的時候,他們才會自己整理東西。在這之前,他們偶爾會整理自己上學用的東西,尤其是當家裡有好幾個孩子的時候(他們會保護自己的東西不被兄弟姊妹順手拿走)。前提是大人要給孩子指定一個特定的地方來存放各自的東西,可能的話也可以上鎖。每個孩子都要有自己放東西的地方,這很重要,尤其在一個多子女的家庭裡,這樣每個孩子都能把個人珍貴的東西放在別人拿不到的地方。像是可以給每人個人用小掛鎖或者密碼鎖(而且孩子不要告訴其他人鑰匙放在哪裡,除非孩子想讓別人偷拿自己的東西)。大人想要教會孩子整理,只有自己做出榜樣才行其實教導什麼都是這個道理。


您的描述有點理想化,不過如果我們想要在孩子四歲之前給他灌輸秩序感的 話,是否就會像來信的醫生所提到的,會扼殺孩子的自主性呢?


會,就像這位來信的醫生所說的那樣,這麼做的話有可能讓孩子養成收納整理的潔癖,也就是強迫症。這個孩子不像其他孩子那樣有玩耍的自由,於是在秩序感這方面會表現得像老人一樣,有把一切都歸位的「需要」,否則就會覺得身體被打亂了,當東西沒有整理好的時候,他會感到渾身不舒服。這就是強迫症的跡象。

相反地,玩具、書、衣服等都雜亂地散落在自己周圍,孩子才會感到自在。當然啦,前提是父親或母親不要收拾成癖,也不要就這個問題無止盡地責罵孩子。也就是說父母沒有整理強迫症,並且也不想強迫孩子去整理。這是會有害處的,因為那些有強迫症的人無法容忍生活中的驚喜與變動,這樣的人在社交關係中會感到十分不自在――他們會認為社交總是一種干擾。然而, 重要的正是關係的處理。物品是為了服務人際交往的,是用來玩耍、激發興趣的。物品不會指揮我們,是我們要去使用物品。


說完了「有序」的主題,我們來談一談「無序」吧。有一位女聽眾來信請教您,在您看來,「無序」是不是性格的一部分呢?是不是只要個人願意就還可以補救的呢? 還是說「無序」會構成性格的一部分?若是這樣的話,應該很難要求一個對「無序」已經根深蒂固的人去做任何改變了吧?她提到自己有三個孩子,一個三歲、一個九歲,她說他們倆都「成功地養成了整理東西的習慣」,然而十歲半的兒子卻非常不愛整理。她的丈夫也是非常「無序」的人。她寫道:「我丈夫是個非常優秀的人,在工作上鉅細靡遺,在家裡卻是雜亂無章。我根本不是那種整天只想著擦桌子拖地板的母親,我只是希望在自己家裡能夠找到想找的東西而已,可是連這個希望都成了奢求。」 有一天,她十歲半的兒子在與母親一起整理完房間之後,對她說:「妳知道嗎?我不喜歡我的房間變成這樣。當房間整理好了,我在裡面會覺得孤單、被孤立了。當玩具到處散在地上的時候,它們才有點像我的朋友。」


大兒子肯定是想和自己的父親一樣,因為父親給他樹立了「無序」的榜樣,這一點對孩子而言就是父親的作風。我想他一定聽過父親說:「我不喜歡房子整理成這個樣子,讓我覺得不像活著。」諸如此類的話。大兒子像自己父親一樣行事,這也沒什麼好驚訝的。或許他的天性就跟自己父親一樣。 如果母親常常在整理東西,兒子會比父親好一些,因為有時候父親應該也會因為自己的無序而苦惱。的確有些人每天會因為自己無序的習慣而白白浪費一個小時……也有些人每天會白白浪費一個多鐘頭的時間,整理掉那些原本可以留在自己伸手可及範圍內的東西。

在這個男孩的話裡,讓我感興趣的訊息是他喜歡把東西都留在地上。我也常常注意到孩子們很喜歡把自己個人的小東西鋪滿在地上。這一直都讓我很驚訝,因為我個人很不喜歡把東西留在地上,我喜歡把東西放在自己伸手就能拿到的範圍內,比如放在一張椅子上。當我沒有時間整理的時候,我的椅子上經常都堆滿了東西。不過,我不在地上留東西,除非椅子上沒有位置可以放東西了。可是孩子們卻不是這樣的。或許可以這麼說,椅子對成年人來說,就相當於孩子的地板。

家長只有自己給孩子做好榜樣,才能教育好孩子。然而這個孩子被夾在母親和父親兩個榜樣中間母親也許並不能算整理過度,而父親卻是非常「無序」。當孩子想要在兄弟姊妹面前保護好自己珍貴的東西時,他就會學習收拾自己的東西。現在就要回到之前提到的話題了:孩子要有一個能夠用鑰匙把東西鎖起來的地方。母親可以對兒子說:「你想找的東西,自己想辦法去把它們找出來。」接下來,母親可以每個星期都高聲喊大家稍微整理一下。

奇怪的是,孩子快到十五歲的時候,就會養成每個成年人該有的秩序感。只有到了這個年齡,才能真正地學會以一種既非強迫也非成癖的方式來整理物品,來讓生活變得更便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秩序感,所以要用屬於自己的方式來收拾整理!為此,一個母親才不可以把自己整理的方式強加在孩子身上。每個人在十四歲、十五歲的時候就會找到自己的秩序感。


不過,我再回到「無序」的問題上來。這是不是性格中的一面呢?或是本性中無可救藥的某個組成部分呢?


兩者都不是――這其實是生活方式的問題。大家是否在思想方面也會混亂無序?有些人在思考時非常有條理,可是在實際生活裡卻非常邋遢,而對另一些人來說情況又正好相反。對這一點我無法多說什麼,我也不是很清楚。


還有第三封關於「有序」和「無序」問題的來信,其實更可以看作是對這個問題的一種反思。您看了一眼來信的書寫方式,就說來信者的心態一定很年輕。不過這位來信的聽眾是一位幼兒園的退休教師,她給您帶來了一個案例……


……對,一個很棒的案例。


我想我們會花不少時間來談這個案例。她首先寫道:「無序分兩種,真正的無序是:一個人找東西卻不知道東西究竟放到哪裡了,只找到一半的東西……」她認為這是犯懶、犯傻的壞習慣。


是的。這是內心混亂的外在表現,這樣的人也會因此備受折磨。


另一種情況,就是我們成年人所謂的孩子「無序」的情況,然而這並不是真正的無序。她講了一個當自己還是年輕的幼兒園代課老師時的小故事:我到一所幼兒園代課,他們讓我去帶娃娃班……


年紀最小的班。


也就是年紀兩歲到三歲的孩子。幼兒園園長對我說:「您看,這裡有一些格子櫃。晚上,孩子會把自己的小熊和小桶子放好:一個孩子用一個格子,每個格子放一隻小熊和一個桶子。」到了晚上――孩子有著驚人的直覺,肯定感覺到了什麼――當我要求他們去放好自己的東西時,他們把所有的玩具熊放在一邊,兩個兩個地放在一起,然後所有的小木桶則放在另一邊。於是我問:「你們平時不是這樣收拾的吧?」孩子們回答道:「可是牠們會無聊的!」


「牠們」指的是玩具熊嗎?


是的。


當然啦!


她繼續說:「在我看來孩子們說的完全有道理,我就順著他們這麼做了。於是所有的玩具熊都一對對、面對面地坐著。到了下午四點,園長走進來:『怎麼回事?好習慣怎麼不見了?秩序跑哪兒去了?』我就向她解釋:『因為孩子們覺得小熊會無聊!』 這時候園長用擔憂的眼神看著我說:『快去,給我把所有的東西重新放回該放的位置!』我們的老師總結道:『哎!沒辦法,每晚幼兒園小班的孩子都成了感情受到打擊的犧牲品,因為他們被強迫不能對自己的小熊太好。』」


總之,對這位園長而言,物品比孩子重要;可是對孩子來說,他們沒有「物品」這個概念。也就是我曾經對媽媽們所說的:晚上,在孩子睡著之前,或者正要睡著的時候,不要把全部的東西都收拾掉了,因為散放在地上的東西都是「活」的,它們都附屬在孩子的生活範圍裡。剛才說到的故事,對那些孩子而言,玩具熊在他們離開之後還要繼續留在幼兒園裡。上幼兒園就是為了大家能夠在一起,而不是單獨待在一個個的格子櫃裡。在小學的班級裡,我們不知道聽過了多少次「你們分開!不許說話!」這樣的話?當一個孩子正在做作業的時候,他不准對旁邊的孩子說自己寫了什麼。可是一個班級就是為了交流而存在的啊!連玩具熊也不准交流!真是太可怕了!


然而,孩子把玩具熊收拾在一起,難道打亂了什麼秩序嗎?


玩具熊被好好收在一起,就可以了!園長實在太苛刻了!


來信接著寫道:同樣的方式,成年人――比如母親――會認為東西「一團亂」。然而孩子想的卻是:「東西丟滿地的時候才能看得見。」 當孩子喜歡什麼東西時,便喜歡看得到它……


是啊。


「……玩具不見了的時候,是最糟糕的事情,因為那就意味著什麼都不存在了。然而,當一個玩具出現的時候,它就是有生命的(您剛才所說的), 哪怕這個玩具沒有被孩子拿著玩,也參與了孩子的生活。您知道嗎?每當我在報紙上看到布置兒童房的點子時,都會很反感。」


這不就是我說過關於兒童家具的事嗎?有人回答我說:「照您這樣說,兒童家具豈不是沒人買了嗎?」確實,爸爸打造的箱子很適合給玩具小汽車當做小房子、小車庫。這正是父親的角色:製作一些吸引孩子的家具,方便孩子做收納。不要做得太高,以適合讓孩子自己拿取、收放玩具。


我們繼續談這封信――真的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案例:「還是得跟大家、跟對孩子的秩序感這件事過於偏執的人解釋一下――我們的身體不僅僅局限於肌膚內的範圍。以我自己為例,我會有點把自己的書櫃看作是大腦的附件一樣。我很想強調這一點,因為在我年輕的時候總是聽到:『把這些破爛都扔了吧!』假如我聽進去的話,那我就不能像現在這樣,上了些年紀之後還可以在精彩的歷史報刊收藏裡埋頭閱讀了。我總是會責備家長們沒有孰輕孰重的意識。整理東西並不是一件沒得商量最要緊的事情。」她講述了一個從夏令營回家後的孩 子的例子:「父母注意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孩子的箱子比出發之前重了很多:『你帶了什麼東西回來啊?』(孩子帶了一些石頭回來,因為夏令營的輔導員是一位地理系的大學生,他知道怎麼讓孩子對石頭產生興趣。)『你留下一、兩顆石頭做紀念就好了,不然你想讓我們拿這些石頭做什麼呢?』於是剩下的石頭都被扔掉了!」


這麼做就是拒絕尊重一個孩子正在形成的性格。


她還留意到,有時候家長強制要求秩序,是因為自己沒有足夠的想像力:「如果房間裡的小汽車太多了,那就買個玩具小車庫啊!」


或者父親可以用紙箱來造一個小車庫,並且裝飾、油漆一番。這會讓父親覺得很有意思,孩子也會因為爸爸給他的小汽車做了一個車庫而感到非常開心。這樣就不用去買小車庫了。


她接著寫道:「為什麼家長總是抱怨孩子在地上玩呢?地上的面積才最大啊,一個孩子在地上玩很正常。一張成人用的桌子太高了,一張兒童桌子又太小了,這麼不好用,不能拿來做什麼用。」


是啊!假如我們大人也要用一張高到鼻子的桌子去做事的話,我們能做什麼事情嗎?對孩子來說,桌子就相當鼻子那麼高。


她最後給家長提出了一些實用的建議:「孩子通常都會反對命令這回事。不過孩子卻非常非常容易受到榜樣的影響。你們只需要跟孩子解釋,整理至少能夠讓自己找得到想找的東西,比如給孩子看,針已經穿好線了,這樣就可以縫東西了等等。」


對。給他們看工具應該放在工具盒裡,使用過後再放回去……不過,要讓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就是這麼做的。孩子會這麼做是因為父母也會這麼做。孩子不會立刻就照做,不過時間會證明榜樣的力量。


還有別的要補充的嗎?


這封信非常精彩,應該好好地感謝這位來信的聽眾。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