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2024春季書訊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電子書專區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凝視太陽──面對死亡恐懼(全新增訂版)》

《失眠保證班,無效免費──弄懂18種讓你徹夜難眠的心理和行為》

《夜夜好眠──擁抱睡神,不再失眠》

《當下,繁花盛開》

《認真的你,有好好休息嗎?──平衡三力,找回活力》

Have You Ever Known How to Rest? Eight Stories to Tell You How to Keep Your Body, Brain and Mind Well-Balanced
 
作者:黃天豪、吳家碩、蘇益賢
書系:Selfhelp 034
定價:380 元
頁數:272 頁
出版日期:2020 年 02 月 05 日
ISBN:9789863571742
 
特別推薦:何立安、吳英璋、吳進欽、曾心怡、蔡宇哲
 
前言 ▎從「三力」──體力、腦力、心力認識自己

  人體很奧妙,為了應付各種層出不窮的狀況,我們發展出許多能力與技巧來處理這些大小事,好比⋯⋯

 有些事情很「燒腦」,禮拜五之前,老闆請你完成那份五千字的報告。禮拜五下午三點,交出報告的那一刻,我們覺得自己的腦力快用光了。
 有些事讓人「心力交瘁」,像是被告知月底有一個超大會議,需要上台報告。在報告前幾天,我們焦慮不已、情緒緊繃、心情不美麗。
 有些事情則是非常「消耗體力」,你已經從早到晚工作了八小時,今天卻被告知主管要你留下來加班。十點多到家後,你累到直接在地板上睡著。

  面對生活中的不同任務,我們的身體會動員不同的「力」去應對;在剛剛的三個例子裡,我們分別提到的是「腦力」、「心力」與「體力」。在一整天過後,我們下班、下課,可以好好休息時,這三個力其實也各自有屬於自己的休息方式。偶爾,某一力在休息時,不小心會影響到其他力的恢復,以至於整體休息效果因此被打了折。類似的現象其實很常見,也會在本書後續的故事中不斷出現。

  在本書中,我們將以體力、腦力、心力(簡稱「三力」)為架構,帶領讀者深入認識這三個力的性質。開會、顧小孩、熬夜唸書時,會用到哪些力呢?晚上好好睡覺、運動、熬夜滑手機,又是哪些力可以得到休息呢?同時,若要好好恢復三力,我們又能用什麼方法獲得最好的休息呢?

  為了讓讀者可以在「零壓力」的狀態下認識三力,我們決定用八個故事來完成這本書。在接下來的每一章,你都會看到一位虛構的主角與心理師的互動。他們有的是諮商室裡的案主,又或者是因緣際會下與心理師在異地相逢、心理師的大學朋友等等。

  無論什麼角色或場景,共同的地方是,他們的生活中,都遭遇了「三力」的煩惱。讀者可隨著故事與對話,一起理解這些人在生活中遇到的生命困局或挫折。在一邊聽他們娓娓道來、一邊看看心理師提供的分析時,藉此輕鬆地認識「三力」的實用知識。

  本書提到的情節,除非特別交代,否則皆為作者三人依個人經驗所杜撰。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在開始說這八個故事之前,我們準備了一個小導覽,稍微詳細地介紹一下「三力」。之後,我們會概略呈現每個故事的編排,希望能讓讀者看得更輕鬆。



三力是什麼?
  到底體力、腦力和心力三者之間有什麼差別呢?我們可以先試著以一些生活用語來比喻。

  在討論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時,我們常常會這麼形容:程先生是一個比較「理性」的人,楚先生則比較「感性」。在這個說法裡,出現了兩種力。理性(邏輯、思考)主要對應到的是「腦力」這一部分,而與感性(情緒、心情)有所對應的,則是「心力」了。

  又或者,成語「勞心勞力」指的是費盡心思、用盡全力。這裡很清楚地點出了兩種力:「心力」與「體力」。勞心指的是處理事務過程中因為「花費心思」而有情緒的狀態(這是心力),而勞力則是「勞動體力」(體力)。

腦力、體力、心力這三力,共同撐起了一個人的生活。人只要醒著,幾乎隨時都處在動用任何一力(或者以上)的狀態。好比,剛醒來時需要動用體力,想想要繼續賴床還是乖乖起床,這時動用到的是思考的腦力;最後不甘願地起床,心情很哀傷,我們的心力就受到了影響。

  以下逐一簡單說明這三力的特色:
體力
  一早醒來,我們便開始消耗體力。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行動都在消耗體力,如走路、呼吸等。隨著一天勞動時間增加,體力的消耗也持續累積。如果活動量更多,像是忙於工作、運動、做家事等,就表示體力消耗更大了。

  體力消耗後,身體會產生自然的體力修補需求,也就是「睡眠需求」。顧名思義,我們需要在夜晚獲得足夠且品質良好的睡眠,好把體力補償回來,讓隔天的我們有體力可以使用,身體也才得以繼續正常運作。

  這個過程就好比我們飢餓時,需要進食來補充能量。在「飢餓與進食」這個補償系統中,如果你剛好早餐吃得太少,中午又忙到沒時間進食,一到晚上該吃晚飯的時候,相較於平日,你可能會感到特別飢餓。

  「體力消耗和睡眠需求」也類似這樣,如果早上比較早醒來,白天也有一定的活動量,甚至比平常更為忙碌,正常情況下,一到了晚上,我們睡眠的需求就會更明顯,會感覺更想睡覺。

  換句話說,體力消耗會讓睡眠需求增加,讓我們更嗜睡。這種「好想睡」的需求,則可以透過睡眠來完成,讓體力得以回復。

  如果因為各種因素,使得我們無法透過充足睡眠來回復體力,我們生活就會遇到一些狀況,除了最明顯的打瞌睡、打盹之外,體力也會連帶牽連到我們的腦力,使專注度變差、思考及表現等認知能力品質變差。或者,我們的情緒也可能因此容易有波動,變得不耐煩、焦慮不安,或是提不起精神等。三力之間雖有不同,但更多時候則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彼此相互連動。

  想知道自己的「體力」有沒有被用光嗎?讀者可參考這份檢查表,看看自己符合了幾項:

體力耗竭症狀

□ 常覺得白天容易疲倦、提不起精神
□ 如果白天有機會休息的話,睡著的機會比以前還要頻繁
□ 常覺得睡眠不足
□ 身體動作變得較為緩慢或感覺沉重
□ 體能下降或覺得沒有力氣
□ 容易受傷或經常不知道是如何受傷的
□ 免疫力下降,容易感冒、過敏或是生病
□ 犯錯的機率增加了
□ 使用刺激性物質的頻率或強度增加了

腦力
  在談到腦力時,先認識「認知頻寬」這個概念會很有幫助。「認知頻寬」就像電腦裡的中央處理器。任何外在環境資訊,只要經由我們所有感官(如眼睛、耳朵等)接收到的,最終都會需要用到「腦力」來辨識、評估、判斷與決策。

  當認知頻寬充足時,我們會覺得自己頭腦清楚,能用多元角度來看事情。而當認知頻寬不足時,則會產生一種稱為「隧道視野」的效應,也就是讓我們過度專注眼前正在處理的事情,而忽略了較久以後會發生的事情;又或是忽略眼前重點之外的其他細節(而許多時候這些細節通常是重要的)。換句話說,我們會變得短視、近利、思考窄化,容易忽略事情的長期後果,也可能變得衝動,無法考慮事情全盤的樣貌。

  「認知頻寬」與「腦力消耗」息息相關。在我們進行任何決策和判斷時,大腦會消耗能量,腦力就會開始被消耗,並大量占據認知頻寬。

  我們可能都有過類似經驗:在專注、忙碌工作了一天之後,有種「頭昏腦脹」的感覺。這種頭昏腦脹,並不只是一種比喻和象徵。事實上,就字面意義來說,我們的腦袋裡面、腦神經的空隙之間,真的充滿著因為努力、專注用腦而產生的各種廢物。

  處在這個狀態下,要維持專注將變得更困難。同時,我們的警覺性也會下降、開始忽略一些身邊的信息、記憶力也可能受到影響。許多人在這種時候也變得不幽默了,為什麼呢?因為腦力消耗後,我們更難找到、看見事物的不同觀點,而這正是幽默能否發揮的重要關鍵。

  想知道自己的「腦力」有沒有被用光嗎?讀者可參考這份檢查表,看看自己符合了幾項:

腦力耗竭症狀

□ 覺得大腦被掏空、擠不出東西來
□ 常不自覺地開始發呆、放空
□ 難以集中注意力
□ 文思枯竭(和過去的自己相比)
□ 抗拒吸收更多資訊或知識
□ 自己或是他人覺得幽默感下降
□ 不想動腦或是做決定,不管是大事還是小事
□ 覺得思考效率變差、速度變慢(和過去的自己相比)
□ 無法順利提取腦中資訊,感覺記憶有時斷層
心力
  在心理學裡,心力最直接關連到的概念是「情緒」。你可以把心力想像成內在的一個「情緒房間」。一個房間如果被許多雜物佔據,就沒有空間能再承載東西了;甚至,再塞一點東西進來就會爆炸。在每天生活中,遇到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就像是在情緒房間裡塞了東西。當然,房間裡頭如果空間愈大,就表示我們心力滿滿,有更多面對、迎接生活大小事的空間。當房間被塞滿了負能量,就表示我們「心力耗竭」了。

  通常,會耗損我們心力的事件,多半都是帶給我們負面情緒的負向事件,像是壓力、突發事件、威脅、讓人生氣、難過的事等。一般狀況下,讓我們感到快樂、振奮的正向事件比較不會佔據心力。如果適度出現,正向情緒還能協助我們整理心力這個房間,清出一些空間呢!

  除了事件引起的情緒是正或負之外,事件本身的「強度」也會影響我們心力受到多少影響。強度愈大的事件(好比親人去世)帶來的負面情緒愈多,愈容易耗損我們的心力。

  在心力快被用光時,我們容易因此感覺心累。每個人的「心累」長相都不太一樣,有人覺得自己容易胡思亂想,有人覺得自己變得遲鈍、不太專心,有人覺得記憶力變差、不能好好討論或解決事情。也有些人在心力快用光時,覺得心煩意亂、煩躁、倦怠(就是台語所說的「仙仙」);甚至出現焦慮、不安、緊張,或者是更強烈的情緒,好比憤怒。這些都是心力耗損的訊號。

  想知道自己的「心力」有沒有被用光嗎?讀者可參考這份檢查表,看看自己符合了幾項:

心力耗竭症狀

□ 容易不耐煩、沒耐心
□ 感覺麻木、和事物有距離感
□ 情緒經常混亂起伏
□ 經常覺得心累了、倦了
□ 對事物提不起勁、感到無力
□ 感到焦慮、不安,甚至恐慌
□ 覺得需要喘息的空間、想獨處、人際互動大幅減少
□ 容易生氣,甚至出現更強烈的憤怒情緒
□ 難以控制誘惑、自制力降低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