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2024/06/01-06/02 釋道興【缽動身心:手工大銅缽聲音共振鬆開筋膜與心理呼應法】兩日工作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電子書有聲書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男人•英雄•智者:男性自性追尋的五個階段》

《靈性之旅:追尋失落的靈魂》

《中年之旅;自性的轉機》

《轉化之旅:自性的追尋》

《英雄之旅:個體化原則概論》

《榮格心理分析的四大基石:個體化、分析關係、夢和積極想像》

Four Pillars of Jungian Psychoanalysis
 
作者:莫瑞.史丹(Murray Stein)
譯者:王浩威
書系:PsychoAlchemy 034
定價:330 元
頁數:160 頁
出版日期:2022 年 09 月 15 日
ISBN:9789863572497
 
特別推薦:呂旭亞、詹美涓、魏宏晉、鐘穎
 
【基石一】個體化歷程

榮格學派心理分析師訓練的過程,會強調在與患者的臨床工作中,要避免使用所謂的「技術」或「配方」。他們的老師鼓勵他們,要以新鮮與開放的心態進行每一次的治療;而客戶任何意識和無意識的材料,不管以什麼樣的樣貌和形式出現,都是受到歡迎的,而且是在互動的、充滿動力的過程中,彼此面對面地進行工作。「當我們進入諮商室時,先將我們的理論和技術留在門外!」這是大師的建議。榮格精神分析師通常不會坐在他們的案主後面,也不會在會談中沉默不語。他們往往是可以被運用、可以接近的;他們個人的個性會在那裡展示開來。但是,分析師也不得不承認,他有自己的臨床觀點,而且在心中是相當堅定不移的。在分析師的腦海裡,有個指導系統在運作,這是由心理發展的路線圖衍生出來的;而這樣的終生歷程就是所謂的個體化。

分析師的腦海深處,往往是根據個體化而做出評估和判斷(診斷),只是他們可能從不曾對患者提到這個觀點。個體化理論闡述了發展的程序,而榮格認為這程序是跨文化的,是放諸四海皆準的規範,也確實很少有例外的情況。榮格認為個體化是一種原型,這意味著個體化是普遍適用於我們所知道的每一個人。個體化的地圖告訴我們將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格,並且在我們一生的過程中,讓我們知道各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個體化也會告訴我們,對一個人人格發展的潛力,究竟可以有多大的期待。對某一案主目前所達到的個體化程度,分析師如果想要進行動態的評估時,他會不斷地問:「這個人在個體化的路途上目前是位於什麼階段,而下一步又會是什麼?」對於這一點,時間上的年齡是重要的考慮因素。如果一個人是四十五歲,我們對於這個人正常來說的心理發展位置會有一定的期望;如果這個人是二十一歲,這些期望又不同了。如果這個人是七十五歲,那又完全不一樣。

在這一章中,我想說明一下這個路線圖的樣貌,並且談談榮格學派分析師在評估他們面前的這個人的心理發展水平時,腦海中究竟是怎樣的運作情形。

心理學界一般認為,榮格是第一個提出人完整一生相關心理的理論學家。這意指對心理發展歷程的思考是貫穿整個生命過程。榮格把這樣的發展歷程命名為個體化。個體化背後的基本理念很簡單。在我們的一生中,我們將會成為自己從一開始就可能會成為的樣子。換句話說,個體化是潛在自性(self)的實現過程,自性從在母親子宮裡就開始這樣的存在,直到死亡才結束,不論是幾歲死亡。這個完全成為我們先天自性(innate self)的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並且透過幾個階段來進行。

這個觀念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是一個沒有發展的自性,需要時間來揭顯出自己獨特的個體人格。這觀念有時稱為心理發展的橡實理論(acorn theory)。橡實是橡樹的種子,如果將它放到泥土裡,給它時間和水分,經過幾年它將會長成一棵樹。這棵宏偉的橡樹最終會發育完全,有高聳的巨大樹枝伸展向天堂,有深邃的龐雜根鬚深扎入大地。橡樹的整體意象是個體化歷程已經完成的畫面。這麼龐大的一株樹全容涵在一顆小小種子裡,潛藏其中;但如果將橡實切開,我們不會看到未來巨樹的任何縮小版本。我們只能找到胚芽,也就是遺傳物質,時間到了就會賦予這棵樹自己獨特的形狀和特徵。

我們以自性的狀態來到這個世界,但這是潛藏的。我們可以稱之為自性即將萌芽的種子。如果以煉金術的用詞來說,這就是「原初材料」(prima materia),是基本的基質,容涵了所需要的一切,讓整個過程最後可以變成「哲人石」(lapis philosophorum)的一切。而完整人格要全然展現是需要時間的,事實上需要花上很多年。然而原初的自性確實容涵了所有的潛能,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在特定的個人和家庭及文化中,將會展現開來和繼續發展。自性是普遍的,因為每個人的自性都是由相同材料所組成;自性也是獨特的,因為相同的材料(原型)形成特殊的組合,並且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植入到獨一無二的身體裡。這種特殊性和相對性是由普遍性和絕對性所支持形成的。

在榮格心理學裡,獨特且特定的自我及其周遭意識的發展,還有人格角色認同(persona identity),這部分只代表了自性全面發展的起始點。自性是超越性的心理因素,因為其中包括了人格的所有面向,不論是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有些心理治療學派著重於自我結構和人格角色身分的發展(其實是所謂的「調整」)。這在整個個體化的過程中也是重要的一部分,但並不是個體化的全部。有時,榮格會將個體化寫成「成為你是什麼,而不僅僅是你是誰」(becoming what you are, and not only who you are)。所謂你是誰,指的是你意識到的身分認同;但你是什麼,則是自性的整體,是意識面向和無意識面向的結合。榮格心理學有個基本公理:「自性」是高於「自我」的,自我只是整個自性中的一部分,儘管是絕對重要的一部分。

充分的個體化是發展目標,但在人的一生中恐怕是無法完全達到和實現的。你可能好奇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我們不能達到個體化歷程的最終目標,也就是自性完全的實現?這是因為我們的意識還沒有大到足以整合整個自性。我們只能部分地整合自性充分呈現的部分。自性的某些面向,即使經過了長期的個體化發展,仍然停留在無意識層面,遠遠在意識所能觸及的範圍之外。所謂整個的自性是由許多原型的潛能所組成;然而,個體只能實現其中少數的可能性。個體是這許多原型的可能性特定的組合。個體在自己的生命史裡,要負責實現和表現出這個特定的組合。

榮格認為,個體化是一個有目標的原型歷程。當我們說某個東西是原型時,我們的意思是這像是一種本能,是屬於每一個人的:所有的人內在都有實現個體化歷程的這種動力。有些人所實現的個體化水平比其他人高,但這不一定是因為他們的內在有更強大的個體化驅力活動著。這是因為他們在生活中有意識地與這歷程合作,幫助個體化得以實現。對有些人來說,也許是因缺乏資源,也許由於創傷,或者是緣於無法克服的文化障礙,他們的個體化歷程受到了限制或阻礙。由於這些因素所產生的阻撓和束縛,他們的個體化因而無法全然實現。還有一點:個體化是一項艱苦的工作。這需要勇氣,需要大量的精力。有些人也許只是害怕,或者是偷懶,抑或沒有足夠的動力在追求個體化的過程中協助無意識。

我將探討個體化歷程的幾個重大階段。

榮格將人的一生分為兩個主要階段或時期:生命的前半段和生命的後半段。他說,生命就像太陽的旅程:它從東方升起,正午時分達到頂點,然後往西方落下,傍晚消失。同樣地,我們的生命是從子宮的黑暗中開始的,湧現在光亮中,然後上升到蒼穹頂點,再來是下降,最後消失在墳墓的黑暗中。從子宮到墳墓,這就是壽命。《聖經》中的壽命一般是七十歲;但如果是生活在當今的現代文明中,平均壽命是在八十到九十歲之間。因此,前半生會是到三十五至四十五歲,後半生也許是八十或九十歲以上。事實上,今天很多人健康地活到九十多歲,甚至近百,還相當有生產力,所以他們有機會享受到相當長的後半生。

埃利希.諾伊曼(Erich Neumann)可以說是榮格最傑出的學生,他做了進一步的區分。他將前半段分成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母親階段」,而第二個部分是「父親階段」。母親階段是從母親的子宮開始,一直持續到十二歲左右。傳統上,在這個年齡段會有一個進入成年的?蒙活動(initiation),是由父親所主導的。而父親階段則是十二歲左右開始,一直持續到中年──通常是四十歲左右。生命的後半段是個體的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一個人物來主導:母親、父親、個體。這些人物是象徵的:母親這個象徵適用於童年生活的獨特氛圍或態度;父親這象徵有關的氛圍或態度是從青少年開始,一直持續到中年時期;個體是這一生命階段內部控制中心的象徵。在第一個階段,「母親原則」支配一切,是個體化歷程的參照點。第二階段則是「父親原則」統治一切,也是個體化歷程的參照點。這些人物代表著權威。在第一階段,母親代表這個權威人物;而第二階段,父親則是權威人物。到了第三階段,自性是這個權威人物。

以下的圖一代表了整個生命,從出生開始(B,左側),到死亡結束(D,右側)。這圖就像是太陽穿越天際,是榮格用來描述個人一生的比喻。在他關於「生命的階段」這場演講中,榮格對生命過程的描述變得十分詩意,儘管他也為這個「蹩腳」的比喻而道歉。
生命的這兩個半段可以進一步區分出幾個階段或時期,如圖二所顯示,其中還包括各階段之間的過渡期。個體化是從胎兒開始,在出生時進入外部世界,經由嬰兒期和兒童期而來到青少年,這是一個過渡時期,直到達到成年初期或青壯年。到了中年,又是一個過渡期,一個人從成年的初期進入到成熟期。這裡的每一個過渡期都代表著個體化的轉化,往往會在情感上出現動蕩和不穩。而這些過渡期的之前和之後往往是相對穩定的。過渡期出現如此大幅度的動蕩,是因為心靈正在改變著對自性和他者的基本定位和觀點。

由於當今許多人壽命如此之長,他們在成年後期會有一個重要的過渡期,也就是進入一般稱為「退休」的歲月。這不必然意味著所有過去的工作活動要停止,而是標示著要從原來活躍的生活過渡到更多反思的生活。早些時候,這些成年人在各種社會和職業角色上都承擔著主要的責任,而現在他們的生活則是充滿了回憶、反思和有關靈性意義的問題。在不斷擴大的老年學領域中,這時期的生活現在正受到心理學家和心理治療師的更多檢視。從心理的、發展的角度來看,在老年時期還能有什麼事情發生,是個非常讓人感興趣的主題。我們很容易看到各種衰退:記憶和學習能力的逐步減弱,更不用說運動能力了。我們看到身體開始崩解,還有各種生理上的困難。但在心理和靈性上則不盡然如此。在這個時間點,個體化可能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在成年的後期創造了另一個生命階段,並且延伸到老年。人類有許多最偉大的文學、藝術、音樂和哲學作品,都是由身處個體化歷程這個後期階段的人所創造的。

「個體」(individual)這個詞的意思是「無法分割的」(undivided),而「個體化歷程」這個詞的意思是「變成無法分割的」。當我談到心理發展時,我們就可以明白為什麼在心理發展的後期變得無法分裂(也就是個體化)會如此重要。在生命的過程中,心靈開始分成幾個部分,也就是意識和無意識。我們在發展的某些階段,必然要與心靈的某些部分開始分離,這樣才能獲得社會身分,也就是人格角色(persona)。我們把自性的一部分留在意識之外,以便適應社會條件,並且在四周的文化競賽中找到一個空間。然後在生命更後期的階段,我們必須回到過去,找回過往遺漏的東西,或者到目前為止還沒機會接觸到的東西。我們必須引領自己回到心理的圓滿,讓自性盡可能地有所意識。到了最後,能夠獲得最大潛能的象徵便是曼陀羅,也就是圓圈。這圓圈包含了所有的部分;它本身就是圓滿。圓圈可以涵容內在和外在的衝突,而避免了分裂和破碎。它可以包含關於自己和全世界最大數量的訊息,並將其全部涵容在一起。

個體化歷程中的每一階段和每一過渡期,都有其特定的挑戰和要求。我將在以下幾頁中,簡要地介紹這些階段和過渡期。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