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買書 加入會員
  心靈工坊 > 書本
所有圖書 買書 大宗訂購  
搜尋
 
 
  書序:
  受困的青春
  成人世界對受創兒少的反省與學習
  自序
   
  書摘:
  第一章何謂自我傷害
  第二章自我傷害行為的現象
   
  延伸閱讀:

 

《割腕的誘惑:停止自我傷害》
Cutting-Understanding and overcoming self-mutilation

作者: 史蒂芬.雷文克隆(Steven Levenkron)
譯者:
李俊毅
書系:Selfhelp 005
定價:300元
頁數:288 頁
出版日期:2004 年 03 月 15 日
ISBN:9867574109

特別推薦:洪素珍、李開敏、黃心怡
-----------------------------------------------------------------------------------------------
自序
書序作者:認識自傷

多年前的晚上,我接到一個十七歲女孩的電話,她因為憂鬱症狀與疏離感而接受我的治療。電話另一端傳來的聲音顯得空泛、睏倦、出奇的冷淡。

「嗨,我是艾琳。我妹妹一直哭個不停。」

「為什麼哭呢?」我馬上問道。

「因為我用廚房的刀子割我的手,留了許多血,而我克制不了這個衝動。」

她用幾近厭煩的聲調向我敘述這件事。我不清楚她的行為與音調代表了什麼意義。當時無知的我(伴隨些許不安),只得照著過去所學的基本訓練依樣畫葫蘆一番。

「傷口多長呢?」

「有三個傷口,每個傷口大約有兩公分長。」她的語氣依然平淡。

「傷口有多深?」

「不怎麼深。大約不到零點五公分,或許深一點吧。」

她有些回應了。

「我希望妳用肥皂水清洗一下傷口,擦乾,塗上雙氧水,那樣就可以止血了。然後我要妳用OK繃將每道傷口牢牢貼緊,完成後再打個電話給我。」

她很順從地回答,「好的。」

半個小時後,她回我電話:「我已經照你的指示做了。」

「傷口痛嗎?」

「一點點。」

「妳妹妹還在哭嗎?」

「不哭了。」

「她幾歲了?」

「七歲。」

「妳父母親什麼時候回來?」

「可能很晚。」

「現在已經十點了,妳先讓妹妹上床睡覺,自己也上床睡覺,我們明天再談這件事。我希望妳明天下課後,大約三點半來找我。」

「好的。」

這個「好的」回答比先前氣若游絲般的聲調稍稍多了點感情。好現象,但是我得好好思索一下,再度與艾琳會談前,我需要請教我的同事,討論一下這個不可思議的行為。


從1976年開始,我致力於自傷個案的治療。即使接觸割傷或燒傷自己身體的個案愈來愈多,我依然維持純真的態度與立場。我急於想釐清這樣的行為對個案的意義何在,如此才能協助個案了解並克服自傷行為。關於自傷行為的原因,他們提供我許多不同的觀點。

之後,我訝異地發現精神科醫師的個案中經常出現這樣的行為。而他們的反應大都與艾琳的反應類似──平淡無奇。

我總是聽到:「噢,是啊,又一個自傷個案。他們真是令人厭惡的傢伙。」

「令人厭惡?」我思索著。他們真的視這些個案是無可救藥的精神病患嗎?對我而言,這些個案的行為暗示了情緒困擾的嚴重性,或許也代表造成這些困擾的原因的嚴重性。

現在,自傷(cutting)可以在許多罹患情緒困擾與精神疾患的個案中發現,不幸的是,它依然持續被學界與一般大眾所排斥與忽略。

我致力於撰寫這本書,描述這一病態行為的目的有三個:第一,懇請自傷個案們勇敢走出來,現身說法;第二,鼓勵精神醫療學界多一些關注(並且禁止歧視與憎恨),並積極投入這方面的研究;最後,協助自傷個案本身、家屬、朋友以及一般大眾深入了解自傷行為。自我傷害是一種令人恐懼的障礙,讓我們無法一眼看透迷失於痛苦中、急需專業協助的個案。

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個案私密的心理歷程,他們刻意製造身體上的苦痛來解決精神層面的苦痛與折磨;他們藉由血液的流失來尋求心靈的慰藉。同樣地,厭食症與暴食症(bulimia)患者呈現的行為,起初也超乎一般大眾可以理解的範圍,後來透過耐心地檢視,終於一步步掀開神祕的面紗,自傷個案的行為正處於這樣的階段。即使有些策略是為治療師量身訂製的,任何可以讓父母親強化這種治療模式的方法,都可以促進個案復原的速度。

目前我們苦無統計數據,但是據推論,社會中自傷個案的比率大約類似厭食症,亦即,兩百五十位女孩中就有一位自傷個案。自傷行為造成永久性傷害的數目也難以估算。死亡比率便因為難以區辩到底是自殺身亡,抑或自傷導致的意外身亡而難以精確計算。這本書反映出一個事實,那就是自傷個案中女孩比男孩多。然而,我要強調男孩也一樣是危險族群。

自傷(self-injury)並非一個全新的現象。例如歷史典籍上記載了許多自笞(self-flagellation)的例子,顯然是為了消除宗教原罪而得到激勵。基督過世不久,基督教的鞭笞者,包括神職人員與信徒,藉由鞭打自己做為懺悔的方式。十三世記中葉,鞭笞者組成的團體在義大利興起,成員包括一般信徒、婦女與神職人員,這種儀式逐漸傳播到德國與低地國家(即現在的荷、比、盧三國)。黑死病的肆虐更加深了對罪惡的恐懼,時至十四世紀前後,教會道德的淪喪使得宗教意識強烈的人們不願藉由這種方式得到慰藉。鞭笞者試圖藉由自己的努力,組成許多團體,藉由徒步環繞整個國境來減輕即將到來的神聖審判的壓力。

在閱讀這些典籍時,我們可以感受到對於教會的教條及信賴感的喪失,與對於現代家庭信賴感的喪失如出一轍。或許,我們談論的是一種普遍的防衛機轉,用來逃避內心折磨的感覺之用──不管是否相信自己是實際受到懲罰,或者感覺到情緒上的折磨。

我們心中背負最巨大的恐懼是對於自己的恐懼。我們擔心自己動怒,也害怕突然出現暴力行為而傷害到別人──特別是我們最深愛的人。每隔一段時間,我們會在電視或報紙的報導看到丈夫毆打或殺害妻子,也會看到父母親打傷或殺死自己的小孩。諸如此類的新聞讓我們不寒而慄,實在難以相信人類竟然會做出這麼殘忍的行為。

如同我們憂心人們具有對他人施暴的可能性,我們也極度恐懼傷害自己的潛在衝動。當我們看到自傷個案的傷口或疤痕,當下是否也恐懼自己會用尖銳器具來傷害自己的身體呢?刻意讓自己流血的舉動令人驚慌失措,原因相當複雜。
很明顯地,傷害自己或意外導致身亡的個案,讓我們極度不舒服,那情緒更混雜了恐懼、罪惡、憤怒以及挫折。

想要了解並進而治療自傷個案,我們必須先充分認識自己,才能真正協助那些感覺被拋棄的個案,而不至於混淆了自己與個案的恐懼。每個自傷個案都有一段特殊的過往經歷、動機,以及傷害自已之前、當中與之後的不同心境。身為協助者,我們必須先克服自己內心的不安。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解開那被稱為「自傷」的駭人現象之謎。



相關活動訊息: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地址─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service@psygarde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