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2024/04/03~08/28 Irene Freeden & Meg Harris Williams【後克萊恩學派理論、臨床及討論26講】zoom授課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電子書有聲書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原能量:穿梭時空的身心療法》
《有求必應:22個吸引力法則》
《超越身體的療癒》
《你的心就是宇宙:從心的四度空間開展無限潛力》

《靈性發展地圖:走出自我探索的迷宮》

《精微體:人體能量解剖全書》

《女性能量療法:永保青春健康的自助寶典》

《認同創傷:拆解自我認同迷思,成為真我的深練習》

Identity Trauma:Deep Practices to Unravel Self Identities and Become Who You Come to Be
 
作者:王曙芳
書系:Holistic 151
定價:480 元
頁數:296 頁
出版日期:2022 年 11 月 18 日
ISBN:9789863572572
 
特別推薦:王浩一、王浩威、周志建、張小虹、謝文宜
 
【第一章】被忽視的小孩

如果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當中經常被忽視,渴望被愛、聆聽、關心的感覺沒有滿足,在他鼓起勇氣表達需求的時候,被照顧者推開;感受到危險的時候,需要保護他的人並不在那裡;那麼這個孩子長大之後,也很難真正地聆聽自己、愛自己和關心自己。他可能會把「被照顧者忽視」理解為「自己的存在是不重要的」,甚至他會對自己持續被忽視感到理所當然。當被忽視成為生命中的基調,這個人很可能找到的伴侶也繼續無視於他的存在,將這首悲傷的樂曲繼續演奏下去。
好像,不知道在什麼時候,他失去了自己存在的正當性,必須以其他的東西填補回來。有時候這是生活中的鋌而走險,有時候這是情感中的滾動不定,有時候是非得證明自己可以成功不可……潛意識必須以某種成就或價值來證明自己的存在,拿回生命的許可證。

他們極可能以一種獨立的外表,倔強地生存下來,甚至擁有很好的能力,讀書、工作、創業都不成問題。不過,他們心中很容易出現莫名的疏離感或焦慮感:「被拒絕」的雷達極為敏銳,別人的一個眼神、一句話都可能被他們詮釋為「拒絕」。有時候,他們甚至感覺到自己必須先推開別人,以免自己被推開而受到傷害。這種類型的當事人,內在有無法被填補的空洞,跟實際上的成就毫無關係。他們所經驗的認同創傷,經常是對自己很負面的評價。

被嚴重忽視的孩子,容易被一種無以名狀的羞愧追殺。別人給予的讚賞或誇獎,他們都收不到;他們不相信這些讚美是真心的,只覺得別人沒有說真話。

相對地,他們更擅長批判自己、盤點自己,只有聽到批評時,心裡才踏實,才感覺是真的。他們不能鬆懈,必須不斷進步,來抵抗湧上來的不安全感。然而,如果哪天意識到無論再怎麼努力,與別人的連結依然斷裂,這時候就可能會全面崩潰、頹然擺爛,陷入自我放棄或麻木的狀態。

由於預期自己不會被接納,他們多半在社交上感到笨拙。而且,自我意識(self-conscious)高分貝出現,讓他們隨時準備切斷連結,撤退回到安全的空間。這些潛意識的表現會造成關係上的困難。他們極可能在關係當中無法表達自己真正的想法或感受,重複小時候的忽略模式,被「我說什麼都沒有用」的無力感困住。

****************

【故事一】利用羞愧隔絕愛

溫蒂最近和情人因為一件小事而不愉快。情人和朋友談話時,無意之間冒犯了溫蒂的隱私。雖然他很懊悔而且立刻道歉,但是溫蒂心裡還是很不舒服,愈想愈氣,她的憤怒不斷延燒。她築起一道牆,把情人隔絕開來。情人傳來的問候,她全都已讀不回。之後他也就冷淡了,不再聯絡。

然而,溫蒂的內在戲劇愈演愈烈。她把對方關在心房之外,內心上演著準備分手的小劇場。溫蒂告訴自己,對方已經把愛收回,沒什麼好留戀的。她要走,他也沒有追上來。這就是不要她了。

對於自己不被「要」的感覺,溫蒂很熟悉。這個事件勾起溫蒂諸多小時候的創傷。她出現的反應其實是針對小時候的那些事件,並不是此時此刻和情人之間的事件,可是她渾然不覺。

溫蒂表現出慣常的疏離與冷漠,來對付關係中的焦慮,因為她覺得沒有被保護。她無法主動聯絡情人,或向他說明自己的感受。相反地,她以追劇、打電玩、上網來殺時間,麻木自己的感受。

溫蒂長期以來有個根深柢固的信念,以為在關係當中必須找到自己的「用處」,才能夠維持關係。如果對方不需要她,她會恐慌,覺得自己會被隨意拋棄。

她心底不相信別人會真的喜歡她這個人,願意跟她真心交往。溫蒂自我價值低落,造成她的自我意識高漲。她在團體裡會突然失去歸屬感,出現尷尬的感覺,但她的沉默可能會被別人誤解為高姿態、矜持,甚至是不屑。然而,當溫蒂內在被無價值感占據時,她的喉嚨便鎖住了,覺得沒什麼好說的,或說什麼都沒有用。這令她無法好好和情人溝通,分享她的心情。

溫蒂的內在有個小孩,一直在生悶氣。她從小到大,總覺得自己格格不入,以消極的姿態反抗全世界。

逃開自我無價值感

溫蒂心裡有個黑洞。沮喪的時候,那個洞變得更大,把她吞噬。

當我們一起工作,處理她的情感危機時,她出現了幾個「原型認同」的議題。
原型認同之一:「我是一個很糟的人,只能這樣活下去。」
原型認同之二:「我以為的我全是錯的。」

我們不難從這兩個認同看到,溫蒂是如何地貶抑自己、折磨自己。她以最嚴厲的姿態全面否定自己,而且嫻熟於自我打擊。

這兩個認同,其實都帶給溫蒂一些好處。

首先,如果她先把自己打擊到底,別人就不會打擊她。其次,她只要持續咬著這個負面的「故事」,自己就不用改變。反正,做什麼都是錯的。就繼續擺爛吧!「這一切,關我什麼事!」她很想大吼。她厭棄這個世界,也厭棄自己。

在這兩個認同的運作之下,溫蒂真正想要迴避的是自我無價值感。她的「羞愧」其實正在保護她,擋住她內在更深的恐懼。

是的,「羞愧」如同溫蒂的擋土牆。她更害怕的事情是:自己是個膚淺的人,是個只會說大話的空殼;人生沒有方向,找不到立足點,不知道接下來要怎麼活下去。她沒有能力在社會上和別人打交道。

溫蒂說:「萬一別人發現這個事實,就會同情我。」這是她最恐懼的事。因為,別人的同情只會令她更加不堪。自己成為一個沒用的人,找不到存在的價值。
溫蒂轉移自己焦慮的方式,就是告訴自己:「我起碼是個好人。」在團體當中,她會採取賄賂的方式來維繫關係,譬如買飲料給同事或請大家吃飯。

「如果連自己都不喜歡自己,別人又如何會喜歡我?」她經常被這種感覺糾纏,對自己沒什麼信心。她說,如果別人真的對她好,她反而會視若無睹,以輕蔑的態度回應。相反地,她認為自己真正喜歡的人,都不會喜歡她。在喜歡的人面前,自己得要撐出一種姿態,很怕底細被摸透。

她與人的關係是扭曲的。

這個扭曲,是她的原型認同所造成的。

溫蒂並不喜歡這樣的自己,甚至覺得自己很難搞。她想要改變。

只能被動接受別人對自己的定義

溫蒂認為,別人若不喜歡她、對她的理解是錯的,她也只能被動接受別人對她的定義,不想多做解釋。

這個「別人」,其實「母親」占了絕大多數。

在內心深處,溫蒂一直都認為母親討厭她,覺得她是個麻煩。

回到溫蒂的童年,我們看到一個被嚴重忽視的小孩。大小事件所累積的創傷,導致她對母親憤怒,以及自我價值低落。

她小的時候,父母經常吵架,爸爸一離家就是好幾天。後來爸爸媽媽離婚,媽媽變成單親媽媽,要為生活打拼,撫養她和兄弟,沒有太多心思陪伴小溫蒂,她是個鑰匙兒童。家裡沒有人真的聽她說話,為她解答困惑。在學校,她孤單沒朋友。忙碌的媽媽很少出席溫蒂學校的活動,中午媽媽忘記送便當來,是她的日常。

溫蒂很小就學會自己的基本需求是無法被滿足的,就算告訴媽媽,事情也不會改變。老師投注的同情眼光令她更難受。

為了對付這個很深的羞愧,她學會扭曲事實來安撫自己。溫蒂告訴自己,她本來就不喜歡吃飯,也不會餓。於是,從很餓、到不餓、到全然不在乎,她的生理需求被大腦抑制了,讓她不要感受,也就比較不痛苦。

她最害怕的事是:「其實媽媽不在乎我,她忘了我的存在。」

單親媽媽無論在哪個年代都是不容易的,溫蒂的媽媽或許刻意讓自己麻木,不去感受兒女的需求,以便能運作下去,不至於崩潰。她要滿足一家的溫飽,攢錢付房租,卻無法付出時間或精力陪伴這個敏感的女兒。

溫蒂記得小時候很愛黏著媽媽說話,渴望被媽媽注意,但總是被媽媽推開。那樣的推開令溫蒂很傷心,好像媽媽不要她存在似的。

長大後的溫蒂,雖然理性上理解媽媽的艱辛,但是情感上對自己被忽視,依然難以釋懷。

溫蒂悲痛地哭著說:「也許,我的存在對媽媽是個麻煩。我不要存在比較好。」
小時候的經驗太深刻了,於是,她雖然渴求與人連結,然而心裡的黑洞讓這樣的渴求以扭曲的方式呈現出來。她也下意識地把想對她好、要靠近她的人漠視、推開,就如同媽媽當年漠視她、推開她一樣。

我們透過幾次的工作,一一化解溫蒂童年的創傷,協助溫蒂放下自我無價值感。之後,她終於能夠放下芥蒂,主動和情人聯絡,與他分享自己的童年故事。

這一次,溫蒂沒有走上老路線,斷然分手。她選擇珍惜關係,並且分享自己的脆弱。

【故事二】因為被遺忘而自我遺忘

李莉有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難以入睡。長期以來,她和家人的關係緊張,帶給她很大的壓力。這些壓力在身體不斷累積,形成箇疾。她的頸部無法自由轉動、肩膀劇烈疼痛、喉嚨卡痰。身體的不舒服,似乎訴說著她長年情緒的苦楚。

在我們頭幾次工作當中,李莉一邊說話一邊劇烈咳嗽,總覺得這些累積在胸口的痰,像是她長年壓抑、說不出來的話。

她一結婚就必須跟婆婆住。婆婆是高壓統治,對媳婦要求很嚴厲。

家裡的菜餚,環境的整潔,都必須一絲不苟。她至今還記得新婚當晚,天未亮就被婆婆叫醒,要她下去煮飯。婆婆老是給她下馬威,她過得戰戰兢兢。她做的菜若不合婆婆的意,就被嫌棄咒罵。

李莉和婆婆一起生活之後,感到十分窒息。婆婆甚至會限制她的行動自由,她不能自己一人出門。她失去自主性,只能扮演一個忍氣吞聲的小媳婦。

先生很孝順,一切順著婆婆,無法保護李莉。這令她心寒。

更糟的是,先生的個性和婆婆像是一個模子打造的,掌控慾強、個性急躁易怒,偶爾脾氣還會失控。李莉控訴先生幾次暴怒所犯下的罪行:翻桌、摔破碗盤,撞裂車窗玻璃……諸如此類,不勝枚舉。李莉一開始是錯愕、驚嚇,之後學會察言觀色,一切要順著先生才能自保。但是,許多憤怒被壓抑在心中。

當李莉敘述這些往事時,我清楚感到這些創傷還存留在她的身體記憶裡,她身體的各種不適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表徵。

李莉就算極度不舒服,還是以婆婆或先生的意見為優先。至於,她的意見或需求,她選擇沉默。

「反正說了也沒有用!」這是她常掛在嘴上的話。家裡的事務,沒有她發言的餘地。她只有做不完的家事。

李莉心灰意冷,然而手臂卻會在夜深人靜時痛到睡不著,她的手臂想要跟她說什麼?

無論在哪個家,都沒有歸屬感

雖然結了婚,李莉並沒有歸屬感。

在夫家,她感到不受尊重,被不平等對待。然而這只是複製她在原生家庭的處境。

李莉的原生家庭重男輕女。從小,身為長姊的她就被父母告誡要照顧弟弟、凡事都要讓弟弟。她的東西,弟弟隨時可以拿去用。如果不讓,她就是「器量狹小」。

她無法為自己發聲,隨時要妥協。她的需求不重要,這是家中的潛規則。

成長在一個重男輕女、男尊女卑的家庭,是台灣許多女性的寫照。只不過由於在夫家的處境,李莉結痂的傷口才又撕開。

李莉的原型認同是:「我沒辦法改變任何人。」

這個認同帶來許多顯而易見的好處:

•可以迴避衝突,不必與人針鋒相對。
•不必去面對自己不喜歡的事。
•不用自找麻煩。
•不必去分擔別人的錯。
•可以隱藏自己真正的想法感受。
•她正在「順其自然」。

這個認同也帶給她許多的限制:

•很容易放棄與別人溝通。
•自己的發言沒有分量,不被當一回事。
•意見容易被否決。
•無法了解對方真正在想什麼。
•自己無法被人瞭解。
•互相產生很多誤解。

害怕成為無根的浮萍

然而,這個認同所想要覆蓋的是李莉更害怕的事情:李莉恐懼自己「不被別人認同」。如果不被認同,便會被遺棄;若被遺棄,就會孤獨地漂浮在黑暗中,如無根的浮萍。

這個恐懼其實是一個早年創傷的縮影。李莉在東部讀大學的時候,有一次放假回家,發現自己的家「不見了」。原來是家人搬家,忘了通知她。她被家人徹底遺忘了。非常失落的李莉,只好又搭火車回到東部,請求當地同學收留她。一路上,她感受到無家可歸的悲哀與被家人忽略的心痛。

李莉的故事令人心疼。家人是在怎樣的情況,會遺忘在另一座城市求學的女兒?
無家可歸的創傷,在她心裡烙印下一個很深的缺口。這才是李莉盡力想迴避的焦慮。

這事件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她說,對於家人來說,她是不存在的。她感覺不到家人的愛。

這種被遺忘的感覺,使她在原生家庭沒有歸屬感;在婚後的家庭,也是如此。在原生家庭,她是「潑出去的水」;在夫家,她是「外人」。

李莉的創傷,是台灣許多女性的「原型」創傷。因為害怕無家可歸,即使婚姻關係十分困難,她也無法做出決定,切斷關係。

為了不去面對無家可歸的恐懼,她的補償性行為是不斷地刷洗廚房和浴室,以這個強迫行為來降低她的焦慮。

為了幫助李莉放下這個認同的創傷,我們進行許多能量心理療法,將她婚前在原生家庭中的遭遇,以及婚後和婆婆、先生的關係當中所遭受的壓制和焦慮,通通先撫平,讓這些創傷事件真的成為歷史,不再占據挾持她的身心。幾次工作之後,這些記憶都變得很淡,而且她也終於能夠放下上述的認同。

在我們最後一次見面時,李莉身體的疼痛已經幾乎都消失了。她和家人的關係依然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但至少她不再壓抑,能在第一時間覺察自己的情緒,並開始和家人溝通。即便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每一小步都會讓她更接近她所渴望的自由。

【故事三】我的價值是當個「好人」

南希長期失眠,眼壓高、視力模糊、身體水腫,間雜數不清的症狀。

開始工作之後,我們逐漸發現,失眠的議題非常複雜。

首先,她是一個停不下來的人,必須一直找事做才能安心。

每天睡前都要再三盤點今天做過的事情,並且計畫明天要做的事。她會近乎強迫性地一直檢討自己哪裡沒有做好。

她的財務、婚姻、健康都出了狀況,而且情況頗為棘手。雖然名下資產不少,但因多處投資,一直要週轉資金,精神長期處於緊繃狀態,常常半夜恐慌症發作。
南希瀕臨崩潰。雖然她把自己的情緒掩藏得很好。

其實,南希能力很強、又有才華、有魄力,而且容貌十分秀麗。她擅長投資理財,直覺精準、眼光獨到,加上工作勤奮,很早就憑一己之力累積許多資產,可說是事業成功人士的典範。

只有當「好人」才能被認同

南希雖然會理財,卻不會「理人」。她不喜歡與人接觸,因此不善管理。於是,南希必須依賴別人幫她管理公司。

海外投資的店面,分明是一直虧錢的生意,南希卻放不下。好不容易裝潢好的旗艦店,才開張就碰到疫情。疫情一拖就兩年,店租還是得繳。

她許多的糾結,都跟「放不下」有關。她放不下別人,只要看到別人難過,她就想去背負那個人的問題。她也無法把工作分派出去,最後只得攬過來自己做。
她放不下自己所維護的自我形象(self-image),這些自我形象是南希的原型認同。

原型認同之一:「我必須是個好人。」
原型認同之二:「我必須找事來做,才能保護自己,證明我的存在。」

第一個認同,使得南希堅持「要做個好人」,她因而變態地要求自己絕對不能傷害別人,寧可被別人傷害。她被這個價值的框架限制住了,失去分辨力,一切逆來順受。凡事都自行擔當,不管那是不是她的責任。也因為如此,她管理員工無法是非分明。她的界線模糊,只要別人有求於她,就算心裡不願意,她也難以拒絕。

南希說她從小是個乖小孩,她就只有這個優點。如果失去了這個人格,她就什麼都沒有了。她的成績沒有弟弟好,長相不如姊姊漂亮。從小就像是個隱形人,一直受到忽視。

她乖乖地守著家,照顧所有的家人。

然而,所有的人都把她當空氣:媽媽、爸爸,甚至是先生……

被保存下來的訊息

這是南希的「故事」:
「媽媽說,我不聰明、不漂亮、不會考試。但我很乖。」
「我長大了,但沒有人知道我長大了。」
「我的成長沒有人在乎。」
「我必須麻木自己,才不會受傷。」

問題是,南希的媽媽早就去世多年了,但是媽媽的訊息被南希一直保存下來,她還是要做個很乖的「好人」。

因為無法為自己發聲,不知如何辯解或護衛自己,南希的存在感很稀薄。

然而,南希有另外一面是刻苦倔強的,不甘於只是空氣般的存在。出社會之後,她一直努力工作,還開創幾間公司。藉由不斷創業,她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在世界找到自己的座標。可是,她心裡的不踏實,不是外在的成就可以填滿的。

她帶著近乎是「原罪」般的強迫性,只要一與人家「連結」,她就不得不承擔對方的錯,收拾他們留下的殘局。她的認同使得她必須一直給予,卻無法接受,天秤嚴重傾斜。

南希的先生在小孩出生後,經常以工作應酬為藉口不回家。她不敢多問,寧可自欺,相信先生的謊言。後來先生人間蒸發,和別人在一起。南希想要訴請離婚,心裡卻十分焦慮。要分手,她就得當「壞人」。不料,在她猶豫的期間,先生不但悄悄地將自己名下的所有資產轉移,甚至連兩人共同投資的連鎖公司也被五鬼搬運光了。

即便如此,南希依然告訴我,她過去一直相信他的謊言,將來也一定還會心軟。他比她狠,她贏不了的,她不敢面對他。因為,她無法當「壞人」。

我和她的療癒工作,經常在這一點卡住。

為了和父母連結,必須接受他們對我的看法

雖然事業成功,南希並沒有因此「看見」自己的才能。她最深的恐懼是:如果我不是「好人」,那我就什麼都不是了,那是我唯一的優點。

她下意識地將媽媽的話當成座右銘,雖然媽媽早就過世了,但是她繼續「忽視自己」。

南希的思考方式,還是個小孩子:「如果我否定媽媽的話,那我就什麼都沒有了。為了和媽媽連結,必須接受她給我的定義。」
這是令人心酸的理由。可是,南希的故事正在很多人身上上演著。我們為了連結父親或母親,不知不覺地接受他們給我們的定義。

我說:「南希,妳看不到自己有多美麗嗎?照照鏡子,妳是個皮膚白皙、五官精緻的大美女,而且妳的品味高尚。」

南希悠悠地說,她從來不覺得自己美麗,只覺得自己比不上兄弟姊妹。

南希看不到自己的優點,只能看見自己的缺點。

這就是原型認同的威力。我們看到的自己,是被認同壓縮變形的自己。

工作當中,我們發現南希其實對於自己真正的感受十分麻木,因此她無法在第一時間感受到自己的情緒反應。麻木是她保護自己的手段,讓自己不會受情緒影響。然而,她最需要先連結的是自己的心,才能夠在面對外面的世界時,有個可靠的羅盤指引方向。

好人、壞人並沒有什麼必然的標準,是最不可靠的判斷機制。南希需要先做自己,而不是以道德來管束自己的行為和決定。

****************

擁抱內在被忽視的小孩

不論是溫蒂、李莉或南希,三個人都因為小時候被家人嚴重忽視的經驗,而在心裡烙下一個印痕——那個「無價值、平凡、被忽略的自己」,雖然,三個人表現的方式很不同。

唯一的辦法是,懷著對自己無比的溫柔與敬意,去面對這些成長過程被忽視的創傷。它們動搖了我們的存在的根基,而且這完全不是個人的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改寫父母給我們的訊息。凡是父母沒有給我們的訊息,我們都可以自己給自己。使用塔帕思穴位指壓療法(Tapas Acupressure Technique,簡稱TAT),便可以重新輸入來自父母的新訊息。只有你最知道,這麼多年來,你最渴望聽到父親或母親對你說的話是什麼。

然後,我們可以對內在這個羞愧、憤怒、孤僻、麻木、疏離的被忽視的小孩,伸出雙手,緊緊抱住他卅她。肯定他卅她已經做得非常好了。如果他卅她還是抗拒你,不相信你,你就天天說,直到他卅她相信你了。最重要的是,你不再忽視自己,而他卅她也不再拒絕你。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