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2024/04/03~08/28 Irene Freeden & Meg Harris Williams【後克萊恩學派理論、臨床及討論26講】zoom授課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臨終心理與陪伴研究》

《生死學十四講》

《好走:臨終時刻的心靈轉化》

The Grace in Dying:how we are transformed spiritually as we die
 
作者:凱思林.辛
譯者:彭榮邦、廖婉如
書系:Holistic 056
定價:460 元
頁數:416 頁
出版日期:2010 年 10 月 08 日
ISBN:9789867574480
 
特別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序) 王英偉、王浴、胡因夢、許禮安、單國璽、惠敏法師、趙可式、賴其萬、陳榮基、陳慶餘、蔡昌雄
 
死亡不再是悲傷的事
書序作者:蔡昌雄(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助理教授)

閱讀《好走》這本書的過程,不經意地喚起了我個人過往與死亡接觸的種種經驗;不論是當年留美期間臨終陪伴的初體驗,從宗教轉向生死學研究的學術探討,或是近年來參與安寧病房的醫病田野歷程,乃至於兒時外祖母病逝,以及晚近大學同窗好友臨終前掙扎的恐怖影象,都再次歷歷浮現眼前,而且以一種非常奇妙的組合方式,向我訴說著生死的豐富義蘊,這讓我對死亡隱蔽與開顯的奧秘,又有了一次全新的體認。

我會在這篇序文的開端便提及個人的私密體驗,首先是想要呼應作者所言,本書的確不是為瀕臨死亡或面臨迫切生命危機者所寫的,所以讀者千萬別把它當成是救急的實用手冊;相反的,閱讀本書實在需要好整以暇、平心靜氣的條件,才能夠真正進入作者想要為我們開啟的死亡冥想視野,從而更接近心靈轉化的終極目標。其次,我也想要藉此肯定作者對死亡冥想與靈性轉化這個課題,鋪陳超個人心理學背景脈絡的努力。就我個人對宗教心學以及臨終精神現象學的粗淺了解,作者以死亡為現身場景,引入超個人心理學的論述,不僅為宏觀的超個人心理學知識,提供了微觀考察的現實基礎,同時也因此成功地穿透了臨終死亡經驗的核心,讓死亡呈現的面貌不再只是令人悲傷的事件,而是可能透顯靈性光明、帶來心智轉化的法喜經驗。

這是所有心靈成長的理論或團體所一致強調的共則,但是本書作者在提供有關死亡與臨終的身心靈地圖上,堪稱鉅細靡遺、成就卓絕。譬如,他在臨終研究啟蒙大師庫卜勒•羅斯女士所談的臨終五階段之外,更深入地觀察和探討到臨終患者後期或末端的精神合一喜悅的現象,並提供臨床具體經驗事例的描寫和詮釋,這是相當難能可貴的貢獻;相較於《西藏度亡經》和《西藏生死書》所論,令一般人有遙不可及之感,本書的論述則屬平易近人,讓人得與現實的經驗連結。這不得不歸功於作者對超個人心理觀點的圓熟,及其具有上百臨終個案陪伴經驗的支撐。我個人認為,就此意義而言,本書可以被看成是連繫羅斯《死亡與臨終》等的一般臨終論說,與《西藏度亡經》或《西藏生死書》等的宗教心理研究之間的橋樑。

就死亡過程提供生命轉化契機,以及彰顯生命靈性意涵這點,東華大學余德慧教授與慈濟心蓮病房心理師石世明等人的研究,所提供的臨終現象學解釋模型也已含括,並提供了本土的經驗案例說明,有心的讀者可以自行參閱、匯通比較。目前我也有一位臨終照顧實務經驗豐富的研究生,有意要以臨終患者的迴光返照現象為主題加以探討,但事實上這是難度極高的研究挑戰,一方面出現此種精神現象的個案數不多,就算出現時間也非常短暫,很難掌握相關經驗資料,另一方面研究者需要具備超個人心理學的知識論素養,否則很難做出有價值、有意義的經驗詮釋來。但是,類似這樣的困難議題所以值得嘗試,我個人的看法是,這樣的現象乃是吾人在死亡或臨終過程中,對宇宙靈光的驚鴻一瞥,雖然短暫,卻是永恆,是死亡過程中少數極為正向的經驗事件,其隱含的意義值得深究。

當然,由於心智自我的作祟,在邁向臨終超個人的恩寵經驗之前,個人所體驗到的臨終過程仍舊是極端痛苦與煎熬的,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作者在本書中所提供的死亡冥想,卻不能不以上述「靈光乍現」或「驚鴻一瞥」的經驗做為觀照的基點,因為它是個人與超個人經驗的中介橋樑,能「看見」死亡過程中有這樣的經驗顯現,才能藉整合而消弭造成生死與存在苦難的陰影層,這也就是死亡冥想的重要功課,也才能藉此釐清臨終各階段的應對之策與態度,無論是混亂期,還是垂死期。我認為這超越的觀點是本書極為重要的特色,也是一般的臨終研究所欠缺的,更難得的是,它是在具體的臨終情境中被呈現出來的,這需要極為細膩的經驗描摹,也是參透生死的心靈所必備的精緻鍛鍊工夫。

早年在美的臨終關懷經驗,對我最大的收穫而言,是讓我有機會得以近距離的接觸和觀看死亡,它曾經去除掉許多我對死亡的虛妄印象及偏見,那個經驗明白地告訴我,死亡是不可能單憑思想就可以超越的,它需要我們的逼近,否則王陽明就不需要臥睡石棺面對自己的死亡恐懼,解構哲學大師德希達也不會在解構形上學之餘,承認自己對死亡的恐懼,顯然他的哲學是無法解構死亡的。我個人近年走入安寧臨床研究的經驗亦然,它讓我有機會更進一步觀照死亡,也一直在挑戰我的理性、情感與靈性的極限。此外,像是陪伴大學同窗好友臨終的過程,因為他病體殘驅的極大扭曲,以及彼此背景的相似性,使我一度有走到生命崖際的虛無與空蕩感,久久不能平復,著實為我上了驚心動魄的一課。這些經驗在在說明,人的存有是受到死亡基本焦慮感所支配的,而這個焦慮感的來源,並非心智自我能以思考把握的對象,因此它的消解只能透過超個人心理學意義下的默觀來進行。本書提供的死亡冥想歷程,便是在這個方向上可資借鏡的經驗分享。

羅馬古諺有云:「因為我是人,所以人性的一切於我都不陌生。」同理,死亡與臨終乃人生的必經之途,對此沒有人不了然於胸,然而人的存在焦慮使得我們用盡各種方式逃避對死亡的覺察,這個心理的機轉遂使我們逼近死亡的觀看,變成一件需要費力學習的難事。我相信,這本書可以為讀者提供對死亡的近距離細觀,同時這這份能力的養成,也正是個人靈性素質提升的重要指標。

 
 
11/20~1/22【余德慧教授私塾—花蓮講堂】《好走:臨終時刻的心靈轉化》深度導讀會,歡迎參加!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